近日,麦当劳推出的新品肉夹馍因宣传图与实际产品差距过大引发热议。宣传图中肉馅饱满、色泽诱人,而消费者拿到的实物却肉量稀少、品相普通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商品宣传与实物的差距究竟能有多远?同为食品的纳豆,其宣传与实物之间又是否存在类似问题?
一、麦当劳肉夹馍事件回顾
麦当劳推出的“金招牌肉夹馍”在广告中呈现为肉馅丰满、酱汁浓郁的传统美食,但许多消费者购买后纷纷在社交媒体晒图吐槽,称实物肉馅不足宣传图的三分之一,口感也与预期相差甚远。麦当劳随后回应称已加强制作流程培训,但这一事件已引发公众对食品广告真实性的广泛讨论。
二、宣传与实物差距的常见原因
1. 摄影与后期处理:广告拍摄常使用专业灯光、角度及修图技术,使产品呈现“完美状态”,而实际生产受成本、效率限制难以完全复现。
2. 商业营销策略:企业为吸引消费者,可能刻意突出产品优点,淡化缺陷,形成“理想化”宣传。
3. 标准化难度:食品制作涉及人工操作,即使有标准流程,仍可能出现品控波动。
三、纳豆产品的宣传与实物对比
以纳豆为例,许多品牌在宣传中强调其“拉丝绵长”“豆粒饱满”,但实际产品可能因发酵程度、储存条件等因素出现差异:
- 宣传图常呈现黄金色黏稠拉丝,实物可能因批次不同导致拉丝较短或颜色偏深;
- 口感描述为“鲜美醇厚”,但部分消费者初次尝试时可能因不习惯纳豆的特殊气味而失望。
不过,纳豆作为发酵食品,其营养价值(如富含纳豆激酶)通常与宣传一致,差异多集中于感官体验。
四、如何理性看待商品宣传?
1. 参考多方评价:购买前查看其他消费者的实物反馈,避免仅依赖宣传图。
2. 理解行业惯例:认识广告的“艺术加工”属性,对食品外观、分量保持合理预期。
3. 关注核心价值:如纳豆的健康功效、肉夹馍的调味基础,减少对非核心要素的过度期待。
麦当劳肉夹馍事件并非个例,从快餐到传统食品如纳豆,宣传与实物的差距折射出商业宣传与消费者预期之间的永恒张力。作为消费者,保持理性判断、借助实际体验而非单纯依赖广告,或许是缩小这一差距的最佳途径。